快速导航FAST
在网友总结中,习惯现金支付、发型讲究、喜背双肩包且包上往往挂一个滴露免洗洗手液的,围在一起互相传授美团、抖音优惠券领取方法的,拉着行李箱逛山姆、拎着鲍师傅袋子坐地铁的,大概率是北上消费的港人。
香港人的蓬勃购买力,甚至被认为直接影响到了深圳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3年,深圳零售额首次破万亿,且以7.8%的高增速傲居第一梯队。
通过繁忙的跨境巴士、旅行社购物团等物理载体,以及手机上的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生活指引类软件,他们不仅挤爆山姆会员店、鲍师傅、网红奶茶店以及大型购物中心,也在按需涌入美发沙龙、牙科诊所、按摩足疗店等生活服务类场所。
深圳市政协委员、学者方舟记得,疫情前许多香港人就常去罗湖商业城、东门等地享受按摩、洗脚等服务。不过从社交媒体上的话题热度来看,目前这股休闲养生热潮正辐射到更广泛的界域、更广泛的人群。
比如某社交平台上已经出现大量诸如「北上深圳按摩八大好去处」「当港漂周末去深圳只想躺着」一类的「真香」型攻略。一个香港博主的足疗分享或许代表了一类消费者的心声——「当非常想去深圳干饭但去深圳又不知道干嘛的时候, 影院足疗对我们懒人而言就真的太友好了。按摩一个小时人均100+,看了一下午蜡笔小新, 舒服得很,附近还有盒马!回港前还能去采购一波!」
在社交媒体上,足疗店大有接棒「鲍师傅」之势。对此,密布于城市街头巷尾的足疗店、休闲养生馆洞察更深。位于深南东路上的郑远元修脚店,其店长就告诉我们,去年门店七成顾客为香港人,「在香港随随便便一个按摩就要三四百港元;来我们这儿,如果线上买券的话,一个小时才几十块钱就搞定了,而且内地服务更好。」
吸引港人的,是在美团上卖爆的一个团购项目——50分钟香醋足疗,只要59.9元。折合每分钟仅需1块多钱,俨然足疗按摩届的「蜜雪冰城」。
正因如此,这家面积不到80平方米的修脚店,日均客流量120人左右,单月营收50余万元,是全国8000多家郑远元门店中坪效最高的一个店。即便对比高大上的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这个坪效也依然能打——星巴克单店月营收能达到40万-45万元,但门店面积远大于这家门店。
当然,港人纷纷来打卡,并不只是因为这家门店的性价比高或者位置好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品牌效应。
从消费占比来看,港人可能比内地很多年轻人更为熟悉「郑远元」这个不起眼的修脚养生品牌。郑远元官网上显示,该公司拥有8000多家连锁门店、64000多名员工,去年营收129亿元,属于妥妥的传统行业隐形冠军。
客观来说,「隐形」是个相对概念。数年前就有知乎网友戏称送郑远元为「宇宙第一修脚帝国」;两年前,郑远元的经营数据甚至激发了消费投资人对修脚行业的研究兴趣。
当我们想进一步研究郑远元,发现这个品牌之前在线上的存在感并不强,甚至在大众点评上,还有一些吐槽技师水平参差不齐的负面评价。
如果站在行业角度来看,规模只是「宇宙第一修脚帝国」的上半场。足疗养生这个低门槛的千亿赛道,从来不缺竞争者。紧随其后的彭世修脚,加盟门店超过4000家,2022年之前营收68亿元;市场上还涌现出许多跨界融合的新型足疗店,如影院+足体养生,餐饮+足疗按摩,这些门店正好迎合了年轻人对足疗等休闲养生的综合需求。
在to B从业者印象中,线下零售服务场景中,连锁餐饮、商超往往是数字化程度更高的,比如瑞幸、便利蜂分别把咖啡、便利店行业的数字化系统提效做到了极致。至于生活服务类社区小店,往往是数字化的「绝缘体」,因为这类门店通常业务传统、模式简单,数字化对经营效率提升或者对经营模式转变的影响,未必那么明显。
一位曾在郑远元工作过的员工见证了这家传统公司夯实数字化底座的全过程。据他回忆,2019年刚加入公司时,最让他惊讶的是,这个已经拥有3000多家门店的公司,2019年时信息化建设仍相对滞后,个别门店仍用pos机收银,之后用excel记录并汇集上传,到第二天或者第三天集团才能收集到所有的报表。
后来,上线新的门店经营系统后,每天的店面营收、员工提成收入都可以当天统计出来。不仅如此,员工考勤、财务、库存、产品以及整个会员系统,也都实现了数字化流程管理,「所有数据都是通晒、打通的,管理层可以第一时间了解门店经营情况,比如知道标杆门店在哪儿,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取其优点,然后进行全国复制;及时发现问题,帮助门店在改进的基础上,减少损耗。」